小心脚下!那些被忽视的居家安全隐患

前几天在浴室摔了个四脚朝天,尾椎骨疼得我龇牙咧嘴时,才突然意识到——我们天天踩在脚下的地面,原来藏着这么多学问。

一、防滑这事,真不是小题大做
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我家那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,去年就因为踩到厨房地砖上的水渍,直接摔成了股骨骨折。住院三个月,康复训练半年,现在走路还得拄拐。医生当时就说:"这种居家滑倒的案例,我们急诊科每周至少收治五六例。"

仔细想想,咱们中国人装修房子时,总爱盯着墙面配色、家具款式,却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地面防滑系数。我邻居家花大价钱铺的进口大理石,光可鉴人得像镜子,结果去年冬天她穿着拖鞋一溜,整个人从玄关滑到客厅,手机屏幕摔得稀碎不说,胳膊肘现在还留着疤。

二、这些地方简直是"滑梯高危区"

浴室绝对是重灾区。记得有次我去朋友家做客,他们刚装修的淋浴间铺着鹅卵石造型地砖,看着是挺文艺,结果我抹完沐浴露一抬脚——好家伙!差点表演了个"一字马",现在想起来胯骨还隐隐作痛。

厨房也不遑多让。炒菜时溅出的油星子,洗菜池周围的水渍,还有冰箱冷凝水,分分钟能把地砖变成溜冰场。我家小侄女有次端着汤圆从厨房出来,踩到地上一片菜叶,整个人像卡通片似的原地转了三圈才被餐桌拦住。

阳台和楼梯更是隐形杀手。特别是下雨天,从室外带进来的雨水混着灰尘,在瓷砖上形成一层肉眼难辨的油膜。我表姐家复式楼的木质楼梯就因为这个,让她先生摔得胫骨骨裂,现在楼梯口常年铺着防滑垫。

三、防滑妙招比想象中简单

其实提升居家防滑性,未必需要大动干戈。我家浴室后来就用了最土的办法——铺防滑垫。不是那种花花绿绿的塑料垫,而是专门找的天然硅藻土垫,吸水快还不容易发霉。虽然看着其貌不扬,但踩上去的踏实感,谁用谁知道。

对于已经装修好的家庭,可以试试防滑剂处理。这东西有点像透明指甲油,在地砖表面形成微小凹凸。去年给我爸妈家卫生间做了处理,老爷子现在洗澡都敢自己进出,效果确实立竿见影。

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拖鞋选择。我妈总爱穿那种老式塑料拖鞋,有次我亲眼看见她在湿漉漉的卫生间里,拖鞋底和地砖上演"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"。后来换了橡胶底带排水纹的浴室拖鞋,安全性直接提升好几个档次。

四、特殊人群要特别当心

家里有孕妇的可得注意了。我同事怀孕七个月时,就因为晨吐后腿软没站稳,在洗手间摔了个屁股墩儿,吓得全家人连夜把她送急诊。医生说孕妇重心变化大,加上激素让关节松弛,摔倒风险是平常人的两三倍。

老人就更不用说了。骨质疏松加上反应迟钝,有时候轻轻一摔就是大事。我岳父现在卧室到卫生间的走道,被我媳妇贴满了防滑条,虽然看着像机场跑道有点滑稽,但安全系数确实高了不少。

五、日常习惯才是终极防线

说到底,再好的防滑措施也抵不过好习惯。我现在养成了几个条件反射:洗完澡立刻用刮水器清理地面;厨房油渍随擦随清;进门玄关永远放着吸水地垫。这些举手之劳,可能比什么高科技防滑产品都管用。

有次去日本旅游,发现他们酒店浴室地漏都设计在正中央,四周地面呈缓坡状,水流自动汇集。这种细节处的巧思让我感慨:安全这件事,真该学学人家"小题大做"的劲头。

说到底,地面防滑就像买保险——平时觉得多余,出事时才知珍贵。花点小钱换个安心,总比躺在医院病床上后悔强,您说是不是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